由“竞次”转向“竞优”任重道远---冯崑
发布日期:2015-03-09浏览:1592
首先是资源环境出现刚性制约。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秉持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错误观念,使水资源受到污染,以至江南水乡也出现“水质性缺水”,使今后的发展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瓶颈。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会选择重视环境保护的地区,以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,更何况一些高技术企业对环境质量有直接的要求。以土地“大甩卖”的方式吸引工业投资,也使沿海一些地区透支了有限的土地资源。
其次是“竞次”战略使劳动力流失。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,劳动者会“用脚投票”,选择自身利益能得到较好保障的区域就业,从而使这些区域高素质劳动力较充裕,企业的发展环境较好,因而更具有竞争力。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博弈,正在从竞相压低劳动力价格以谋求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,向维护劳动者权益,为“农民工”提供公共产品以吸引高素质劳动者转型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提升产业水平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积累提出更高要求,也将推动城市人力资源战略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型。
第三是“竞次”导致恶性竞争,使中国企业出口利润空间被大为压缩,出现被称为“悲惨式增长”的现象。这种自己进行“割肉比赛”式恶性竞争的后果,不但自己获利甚微,而且还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。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境也促使地方发展战略的转型。
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地方两会上,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型已初见端倪。如上海和江苏都把“科技进步增长率”作为新增的发展指标;重庆市把GDP指标降低0。8个百分点,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,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分别上升8%,20%,20%;四川省把GDP年均增速作为预期性目标,而把“万元综合能耗降低20%”作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,这就是说把“保护环境,节约资源”作为硬道理,这样就理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。
不过,从总体上来说,促成地方发展战略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变仍任重道远。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仍然抱着“竞次战略”不放,江苏省响水县环保局长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:在温饱和环保之间,人们肯定会选择前者,难怪响水县会积极吸纳污染企业。该县招商办主任认为,先污染后治理,是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的“颠扑不破的发展公理”(见2006年1月30日光明网网友栏目文章《地方发展与治理污染相结合》)。
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首先要破除的就是“先污染后发展”,以及“温饱和环保不可兼得”这样的错误观念。国内外研究和发展实践早已证明,在发展规划的前期就研究环境保护的要求,提出预防和削减污染的措施,是最经济有效的,也能取得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效果。反之,如果不顾环境保护而蛮干,则会失去继续发展的资源,甚至失去发展的意义。有的地方因水污染破坏了生存环境,使群众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,这样的发展成果是苦涩的。
实施“竞优”战略对官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依靠科学民主决策,全面实施国家的环保法律制度,开动脑筋组织循环经济链,实现清洁生产,确保污染得到治理,无疑比拍脑袋决策,拍胸脯给污染企业打包票要复杂得多;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,并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,维护职工权益,比放任自流要复杂得多;改善金融法律环境,比简单地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要难得多;但这些不正是各级政府官员的份内之事?
近来网上围绕《改革不可动摇》一文展开了讨论。笔者认为,坚持改革开放是全社会的共识,而且在今后如何改革开放上也已经达成了共识,那就是科学发展观。具体到一些具体议题上,则有些还需要探索,有些需要澄清错误观点。
如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,认为仍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没有经济建设带来的财富,生态保护无从谈起。这种观点比前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要含蓄一些,但仍然是一种模糊认识。例如开封市地下水受到氟化物的污染,这种损失是由无知造成的,且是无法挽回的。而如果从规划和建设的前期就进行环境咨询和研究,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,则不仅不会影响该市的经济建设,而且会给今后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地下水资源。正因为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做到的,科学发展观中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条。这也应该成为对地方政府的硬性要求。首先需要从国家和地方立法的层次上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,其次需要使各级政府认识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做到的,并且知道兼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操作方法。
其次是“竞次”战略使劳动力流失。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,劳动者会“用脚投票”,选择自身利益能得到较好保障的区域就业,从而使这些区域高素质劳动力较充裕,企业的发展环境较好,因而更具有竞争力。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博弈,正在从竞相压低劳动力价格以谋求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,向维护劳动者权益,为“农民工”提供公共产品以吸引高素质劳动者转型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提升产业水平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积累提出更高要求,也将推动城市人力资源战略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型。
第三是“竞次”导致恶性竞争,使中国企业出口利润空间被大为压缩,出现被称为“悲惨式增长”的现象。这种自己进行“割肉比赛”式恶性竞争的后果,不但自己获利甚微,而且还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。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境也促使地方发展战略的转型。
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地方两会上,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型已初见端倪。如上海和江苏都把“科技进步增长率”作为新增的发展指标;重庆市把GDP指标降低0。8个百分点,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,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分别上升8%,20%,20%;四川省把GDP年均增速作为预期性目标,而把“万元综合能耗降低20%”作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,这就是说把“保护环境,节约资源”作为硬道理,这样就理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。
不过,从总体上来说,促成地方发展战略由“竞次”向“竞优”的转变仍任重道远。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仍然抱着“竞次战略”不放,江苏省响水县环保局长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:在温饱和环保之间,人们肯定会选择前者,难怪响水县会积极吸纳污染企业。该县招商办主任认为,先污染后治理,是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的“颠扑不破的发展公理”(见2006年1月30日光明网网友栏目文章《地方发展与治理污染相结合》)。
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首先要破除的就是“先污染后发展”,以及“温饱和环保不可兼得”这样的错误观念。国内外研究和发展实践早已证明,在发展规划的前期就研究环境保护的要求,提出预防和削减污染的措施,是最经济有效的,也能取得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效果。反之,如果不顾环境保护而蛮干,则会失去继续发展的资源,甚至失去发展的意义。有的地方因水污染破坏了生存环境,使群众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,这样的发展成果是苦涩的。
实施“竞优”战略对官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依靠科学民主决策,全面实施国家的环保法律制度,开动脑筋组织循环经济链,实现清洁生产,确保污染得到治理,无疑比拍脑袋决策,拍胸脯给污染企业打包票要复杂得多;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,并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,维护职工权益,比放任自流要复杂得多;改善金融法律环境,比简单地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要难得多;但这些不正是各级政府官员的份内之事?
近来网上围绕《改革不可动摇》一文展开了讨论。笔者认为,坚持改革开放是全社会的共识,而且在今后如何改革开放上也已经达成了共识,那就是科学发展观。具体到一些具体议题上,则有些还需要探索,有些需要澄清错误观点。
如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,认为仍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没有经济建设带来的财富,生态保护无从谈起。这种观点比前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要含蓄一些,但仍然是一种模糊认识。例如开封市地下水受到氟化物的污染,这种损失是由无知造成的,且是无法挽回的。而如果从规划和建设的前期就进行环境咨询和研究,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,则不仅不会影响该市的经济建设,而且会给今后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地下水资源。正因为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做到的,科学发展观中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条。这也应该成为对地方政府的硬性要求。首先需要从国家和地方立法的层次上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,其次需要使各级政府认识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做到的,并且知道兼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操作方法。